在全球經濟格局深度調整的背景下,零售業作為連接消費需求與產業供給的核心紐帶,正經歷前所未有的變革。2025年6月3日至5日,備受期待的亞太零售展將在新加坡濱海灣金沙會展中心舉行。這一盛會不僅是亞太地區零售業的風向標,更成為中國企業拓展全球化視野、融入區域合作的關鍵平臺。
新加坡之所以成為亞太零售展的舉辦地,與其地理位置和商業生態密不可分。作為東南亞的金融與貿易樞紐,新加坡連接著東盟十國、中國、印度等龐大市場,其開放的政策環境和完善的基礎設施吸引了全球企業的目光。
數據顯示,亞太地區是全世界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預計2025年亞太地區經濟增速將高達4.3%。另外本地區的中產階級的規模也快速增加,從2013年到2023年,中產家庭占比從18%增加至28%。亞太地區2023年至2028年間的零售額預計可達24%,將占到全球的近60%。
另一方面,2024年首屆亞太零售展在新加坡的成功已印證了這一點——52個國家的8600名專業人士參會,遠超預期。
“去年6月份,在新加坡金沙中心舉辦的亞太零售展,是有史以來最成功的貿易展之一。”高美艾博展覽(APAC)有限公司總經理瑞夫·奎爾在接受筆者的采訪時表示,更令人感到特別高興的是在整個亞太地區,包括中國都對地區型的展會充滿了熱情和期待,我們在中國交流過的每一個人都特別期待能夠加強地區的合作。
事實上,在全球經濟一體化日益加深的當下,中國企業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步伐走向世界。不再滿足于本土市場的成長,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出海”,不僅是商品的出境,更是技術、品牌和商業模式的輸出。這一趨勢背后,是中國零售企業不斷增強的綜合競爭力,以及對海外更大市場空間的渴望。
但出海之路從來不是一帆風順。文化差異首當其沖。不同國家和地區擁有各自獨特的社會習俗與價值體系,若缺乏對當地文化的充分理解,企業在品牌傳播、市場推廣乃至日常運營中,往往容易觸碰“文化紅線”,從而影響用戶認同與市場融入。此外,政策法規的不一致也讓合規管理成為一項重要課題。各國在市場準入、稅收制度、數據保護、經營許可等方面存在諸多不同,一旦處理不當,企業可能面臨貿易糾紛、監管調查等高風險。
與此同時,精準理解海外市場需求也同樣重要。消費者行為因地域和文化的不同而存在顯著差異,簡單的“復制國內成功經驗”往往難以奏效,真正的本地化運營才是突破口。再加上海外合作網絡尚未完全打通,優質渠道與資源仍需挖掘,企業如何識別合適的合作伙伴、建立起穩固且高效的客戶網絡,也成為企業在“走出去”過程中亟需解決的現實問題。
“盡管近幾年中國零售行業的增速不再像過去那樣保持雙位數的高速增長,但整體仍處于穩健上升的態勢。”中國連鎖經營協會行業創新部主任田芮豐認為,市場從“高速發展期”逐步邁入“平穩增長期”,這是國際通行的發展邏輯,任何一個經濟體的零售市場都無法長期維持高速增長不變。
從地域視角來看,中國龐大的零售市場正在形成顯著的分層結構。一方面,在一二線城市,消費市場正在從“增量”轉為“存量”驅動。消費者的需求從單純滿足生理需求,轉向對商品品質的關注以及情緒價值的追求。此外,悅己型消費成為主流趨勢,從輕奢、美妝到戶外、田園體驗,都是典型的“從物質到精神”的轉變。這種對消費體驗的關注,也在促使零售商進行精準細分和定制化經營。
另一方面,在三四五線城市及縣域市場,零售仍保持著令人驚喜的增長勢頭。盡管基數較小,但消費潛力被快速激活。節假日后本應低迷的“淡季”時段,許多下沉市場的大賣場仍人頭攢動,說明在這些區域,消費熱情與需求依舊旺盛。伴隨著零售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品牌滲透率的提升,以及本地供應鏈能力的逐步增強,下沉市場正在成為零售商戰略布局的重要增長極。
無論是城市還是縣域,消費者對“品質”和“性價比”的關注正在成為共識。從“只看價格”到“比拼質價比”,越來越多的品牌和零售商也在做出相應的產品與服務調整。
從渠道層面看,中國零售的多元化特征愈發明顯。超市、便利店、電商、社區團購、社交零售……消費者的觸點越來越分散。一個品牌、一個商品,需要在不同渠道以不同策略呈現,才能精準觸達目標人群。這也推動零售商不斷在選品邏輯、供應鏈管理、品牌傳播等方面做出更精細化的運營調整。
當然,當前中國零售在數字化體驗層面走在全球前列,無論是移動支付、即時配送、虛擬互動,很多前臺體驗已接近“世界領先”。但與此同時,中后臺能力建設依然是短板。數據標準、供應鏈協同、物流效率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間。如果說前端靠創新贏得用戶,那中后臺則是支撐企業長期可持續增長的根基。
放眼海外,中國以外的零售市場同樣面臨增速放緩、用戶需求變化、渠道重構等挑戰。在很多方面,與中國的趨勢高度相似。零售商也在嘗試通過會員制、零售媒體、商業分析等手段尋找新增長空間。而像Temu和Shein這樣的出海平臺,則是中國零售企業依托強大供應鏈優勢,將質優價美的產品和數字化能力帶向全球的代表。這些品牌的成功,也激勵更多中國企業思考如何更好地用中國制造與中國文化去鏈接海外消費者。
對于中國零售商而言,選擇參加NRF 2025亞太零售展,不只是一次出海的機會,更是一次深度嵌入全球零售網絡、實現品牌對話與能力升級的關鍵路徑。從實際收益來看,展會提供了三重價值:其一,洞察全球趨勢與市場動態,尤其是在新業態、新技術、新模式頻出的大背景下,有助于企業及時校準戰略方向;其二,拓展多層級的國際人脈資源,構建跨國合作鏈條;其三,最核心的一點,是通過曝光與對話提升中國零售品牌在亞太地區的認知度與影響力,進一步拓展業務邊界。
瑞夫·奎爾透露,本屆展會的規模也充分體現了其行業號召力:共有300家參展商、100余位演講嘉賓、18場主旨演講、11場分論壇以及12場午餐交流會,同時配套初創展區、創新者展示區等多個主題板塊,涵蓋技術、供應鏈、會員運營、門店體驗等多元維度。此外,新增設的“亞太CEO俱樂部”將匯聚來自百余家零售企業的核心管理層,真正打造一個高階決策者交流與合作的閉環網絡。這些豐富的內容和交流形式,既有助于信息獲取,也為零售商搭建了實際可落地的合作平臺。
值得一提的是,本屆展會設定的主題“零售無界”也契合當下區域融合與消費多元化的大趨勢。在瑞夫·奎爾看來,亞太零售展的真正核心并不在于展臺規模、議程設計或技術炫技,而是“人”——人與人之間的連接、思想之間的碰撞、經驗之間的分享。這場行業盛會之所以具備穿透力,恰恰因為它提供了一個實體化、面對面的交流場,推動亞太零售從業者在多元視角中互相啟發,在對話中找到現實落點。
“我們會展行業確實是一直在吸收借鑒不同行業的經驗,來豐富給客戶的體驗。所以最重要的是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連接,我們致力于建立零售商之間的連接,CEO之間的連接,讓參會企業可以找到共同點,來實現新的合作。”瑞夫·奎爾說。
寫在最后
從更宏觀的視角來看,中國正逐步成為全球零售的關鍵變量。作為全球最大電商市場之一,中國不僅在制造端擁有強大的成本與效率優勢,也在技術應用、零售創新和消費者洞察方面不斷開辟新路徑。從直播電商、社區團購到AI驅動的智能零售,再到“零售+文化”的場景建設,中國正在重塑全球零售的內容與形態。伴隨跨境消費持續升溫,“中國經驗”正加速出海,并在多個市場引發模仿與本地化演化。
而這也正是亞太零售展的重要使命之一,作為連接區域與全球的橋梁平臺,它不僅服務于單一國家或企業的展示需求,更承擔著推動區域零售融合與升級的責任。通過這種制度化的溝通與交流,亞太零售展不斷強化其“零售無界”的底層邏輯,也推動中國零售商在更大的舞臺上建立長期影響力。